首页/生命之光




甜城有个“铁拐孙”


□文/ 李景宽(听力障碍)


    我的家乡肇东,老名叫甜草岗,人们亲切地称为甜城,是天鹅项下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有广袤的大草原、肥沃的黑土地,美丽的松花江从它身上潺潺流过。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杰地灵,出过作家、剧作家、诗人、画家、航天专家,还有全国劳模,就连弱势群体残疾人中也出了一位诗人、慈善家、2019年度感动肇东人物助残模范,他就是肇东市残疾人爱心互助会会长孙根成,甜城残疾人亲切地称他为“铁拐孙”。今年9月1日我有幸采访了他。

    我采访他,是出于晚年不甘寂寞,拿起久不写戏的笔写散文,从中寻找乐趣,说白了,就是玩。家族亲人、同学、朋友都写遍了,便向外扩展。偶然想起他,又不十分了解,只是见过几次面,并没有仔细攀谈过,只知道他拄着双拐在做助残事业,做得风生水起,残疾人有困难都来找他帮助,他对待他们像自己的家人一样,和风细雨,热心帮助,而且还写了几千首诗歌,前不久还举办了孙根成诗歌朗诵会,是名副其实的诗人。于是,便萌生了采访他的想法。

    他听说我要采访,亲自冒雨坐车来接我。到了他的办公室,他非让我坐在他的皮椅上,为我泡茶,然后坐在我的左侧,像小学生一样,恭恭敬敬接受我的采访。我虽然七十二岁,双侧耳聋,但我戴着助听器,精气神还满够用。他已经五十九岁了,拄着铝镁合金双拐,行动颇为不便,还要为我做这做那,周到热情,这让我十分感动和不安。

    他相当健谈,我听着他谈走过的五十九年坎坷的人生之路,多次热泪盈眶。面对这位毅力无比坚强的残疾人,有着慈悲情怀、诗意人生的大写之人,我对自己来采访的初衷就是玩而感到汗颜。

    一位拄双拐的残疾人,坚持在助残事业上奔波了二十余年,这样的人甜城能有几人?

    一位资深的老慈善家来肇东暗访、考察他,最终认定了他的人品和能力。他的助残团队中那些不留姓名的企业家、慈善家将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拿出来做慈善,捐款、捐物二十余年。他没有动过善
款一分钱,没有将一件物品据为己有,这样的人甜城能有几人?

    他和他的团队把千余名残疾人从贫困的泥沼中拉出来,根据国家助残政策,为他们免费缴纳社保,解决了他们的生存难题,这样的人甜城能有几人?

    我决定不写散文,要写一篇报告文学,把孙根成的事迹不虚构,不夸张,原原本本地写出来,献给我亲爱的读者,让更多的人认识他,了解他,以他为镜,照一照自己的灵魂,让我们像他一样高尚地活着。
 

    孙根成1962年3月22日出生于肇东城里,父亲孙本清是一粮库的搬运工,整天扛麻袋,上跳板。母亲李秀兰没有工作,在家相夫教子,操持家务。他有个哥哥,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他出生十个月就会走路,满地蹦跶,十分可爱,到了第十四个月突然发烧,父母以为是感冒,吃几片药就会好的,谁知高烧退了之后,他的两腿像面条一般,到医院诊断,患了小儿麻痹症,对于这个生活拮据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但是,他的父母没有放弃给他治疗。预留了够生存的生活费,其余的钱都花在给他治病上了。妈妈抱着他,天津、北京、上海等地,几乎跑遍了全国治疗小儿麻痹症的专科医院,都没有治好。他的童年是在妈妈的怀抱里度过的,当妈妈为了这个家需要干许多活时,他就在地上爬行。

    7岁那年夏天,小根成看邻居家比他大一两岁的孩子由家长领着到就近的新风小学校去报名上学,他就央求妈妈也领他去报名。妈妈不愿意伤他的心,推说他还小,他扯着妈妈的衣襟,去嘛去嘛的央告。妈妈没辙了,只好背着他,拿着户口本去报名。校园里孩子们跑着、跳着,让趴在妈妈背上的小根成羡慕极了。负责招收新生的老师让妈妈把小根成从背上放下来,他就坐在地上,没等老师考他,他就从1数到100。老师对妈妈说,你的孩子挺聪明,可惜他不能走路,生活不能自理,学校不能收。小根成听了,失望地哭了。

    8岁,又去报名,还是拒收;9岁又去报名,仍然拒收。已经到11岁了,学习愿望极强的小根成每天提前爬到学校,坚持在窗外听课。女老师讲课的声音很清晰,也很圆润,句句都落到了他的心坎上。有时下雨了,教室的窗户关上了,他也不离开,努力地在雷声、雨声中辨别老师的讲课声,雨水把他浑身浇透了,他像一尊雕像,聚精会神,专注地倾听。雨水把他淋感冒了,回家妈妈给他熬碗姜汤,劝他别去听课了,他坚定地摇摇头,第二天继续去听课。两个多月后,有一次,老师提问一个问题,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人能答上来。这时,窗外响起了童声童气的答案声。老师走出来,把他背起来去找校长。“这个孩子我收了。”她就是罗庆范老师,校长听了罗老师的述说,虽然同情,但他感到收下他非常麻烦,还要担着风险,便摇头了。罗老师向校长保证:这个孩子上学、放学都由我背着,在班里出现一切问题都由我担着。校长望着罗老师坚定的目光,这才勉强同意了。此时此刻,小根成激动得真想喊罗老师一声“妈妈”……

    懂事的小根成,上学、放学拒绝老师背他,也拒绝妈妈背他。上学时,他提前爬到教室;放学后,他趁老师不注意藏起来,看老师走了,他才爬回家。冬天上学,他在雪地上爬行。有一次放学下大雪,地上的积雪一尺多厚,没等爬回家手脚冻僵了,多亏妈妈赶来接他,用雪给他搓手搓脚,这才缓过来。雨天上学,他在泥泞的地上爬行,有一次他滑到水沟里,是好心的过路人把他从水沟里拽出来,不顾他浑身是泥,把他背到了学校。罗老师流着眼泪替他洗手、洗脸,他带着一身泥巴上课。课后,罗老师吓唬他,你再拒绝大家的帮助,老师就不要你了,他这才不敢拒绝了。罗老师动员全班同学轮流背他上学、放学,甚至女同学也背他。大家爱护他,没有一个同学嘲笑他、欺负他,瘦小的小根成在同学们友爱的脊背上成长。他也真争气,每次考试都是一百分,是班里的学习尖子。

    小学没毕业,比根成大四岁的哥哥孙东成背他到山东淄博张坊医院就医,资深的外科专家康应忠亲自给他做手术,手术很成功。但是,他要站立起来,还需要进行艰难地站立练习。回到家,刀口痊愈后,他便开始练习站立,摔倒了,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一次次,磕破头、手、胳膊、腿是必然的事。有一次,他的头磕到砖墙上,一下休克了。当他醒来后,妈妈心疼了,流着泪,不让他再练习。他说:爬行我是动物,站起来我才是人。妈妈,你让我当动物,我就不活了。妈妈看他这样决绝,便不再阻拦他了。身上摔破的伤疤还没愈合,新伤口又结疤了。就这样,经过半年的练习,他终于站立起来了。当他能够拄着双拐走路时,他流着眼泪喊出了一句话:我终于成为站立的人啦!

    站立,对于一个正常的少年来说,并不感到新奇、稀奇,可是对于一个十几年来一直都是爬行的残疾少年来说,无疑是人生的一次转折,一次飞跃!这是用汗水和血水换来的,他倍加珍惜、珍视。
 

    小根成考上了肇东五中,拄着双拐上学,别提有多高兴了。由于他上山东治病,回家又练习站立,耽误了课程,还没有课本。这个学期只有半个月就放假了,他上课时,跟同桌看一本课本;放学向同学借课本,回家自学,上学时再把课本还回去,天天如是。半个月时间,他基本自学完了这个学期的课程,考试总分排在前几名。老师和同学们震惊了,这个少年靠双拐走出了人生的精彩还在后面。

    他有个同学参军回来探家,举杯送行时,他当场即兴赋诗:

    明月洒清辉,清辉照玉杯,玉杯斟美酒,美酒送君归。

    一个初中生,能够写出“顶针絮麻”的诗歌,实在是难能可贵。这首诗,被老校长刘文田先生看到了,非常赏识,从此,他的作文便由老校长亲自批阅,写的评语超过了他的作文字数,每次评语结尾,都写着:“孤陋寡闻,阅后即付之一炬。”在老校长悉心辅导下,他的写作能力得到了飞速提升。1978年,他写了一篇作文《雪》,老校长给推荐到《语文报》上发表,这成了他的处女作。这不啻于在校园炸响的惊雷,他博得了全校师生的敬佩。

    1980年,他考高中,是班级惟一一个考上省重点高中名校肇东一中的。当他拿着录取通知书去一中报到时,却遭到了拒收,认为他没有培养价值。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无疑是宣判他此生是个“废人”。他拄着双拐走到空旷的野外,坐在草地上,没有放声大哭,只是默默地静坐,头上小鸟啁啾,身旁蚂蚱蹦跳,野花绽放,大自然的万物周而复始,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大自然使他心里亮堂了,他默默地发誓:等着吧,我要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不是“废人”,我是可造之材、有用之才。他回到五中就读高中,一个月后,五中变成职业高中,当时有两个班,财会班和纺织班,他报名到财会班学习,学制两年。

    在两年的学习期间,他课余时间辅导三个同学学习高考课程,他们四人互相鼓舞,要在高考中拼出好成绩,考上心仪的大学。等到他要参加考大学时,由于重度残疾,他连初考的资格都被剥夺了。而他辅导的三个同学,都考上了大学。

    命运,难道就这样无情地对待一个品学兼优的残疾青年吗?
 

    1982年,孙根成职高毕业了,省教委成人教育给肇东就业20个国营指标,通过考试录取,108人参加考试,这次命运之神光顾了他,他一举考中,是前20名中惟一一个男生。

    劳动局局长周清林、党委书记李德满被他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对他说,肇东所有的用人单位你随便挑。那一刻,他是多么兴奋啊!终于能够自食其力了!他选择了父亲所在的肇东粮库,当核算员。上班第一天,领导让他业余时间当老师讲珠算,学员是职工中的核算员、统计员、司秤员、保管员等。除了教珠算,还普及文化课,语文、数学、近代史、党史、“邓选”。他讲“邓选”逐渐在肇东出了名,各单位纷纷接他去讲课,他成了甜城的“香饽饽”。

    那时,他的月工资40.5元。粮库最忙的季节是秋粮接收,持续时间三个月。每天24小时连轴转,粮库现场设有18台秤,都是两吨至三吨的大秤,每台秤两人,他负责18台秤数据汇总。那时,没有电脑,靠拨打算盘,并记录在纸上,来不得半点马虎。困了趁空闲眯一觉。食堂把饭菜送到身边,忙得顾不上吃,往往需要反复热三四次。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把分内工作干得十分出色。

    粮库有十几个接班的后进青年,调皮捣蛋,打架斗殴,有的甚至偷鸡摸狗。其中有五人派出所要拘留,他拄着双拐去派出所说情,要求先由他帮教,他改变不了再抓人。粮库领导也非常支持他对后进青年做帮教工作。他把这十几个青年拉进他的业余文化普及班学习,讲思想品德课,讲优良传统孝道,用古今孝道的故事来感化他们,用讲道理摆事实来说服他们,并用他自己身残志坚来引领他们,这十几个青年慢慢地改变了,成了粮库工人的骨干。

    1983年,张海迪的事迹通过报纸、电波传送,全国家喻户晓,她身残志坚成了全国青年的学习楷模。孙根成也成了家乡身残志坚的典型。从1983年至1988年,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孙根成便被请到工人俱乐部,给青年工人们做演讲,他的演讲不拿稿,现身说法,生动、有趣,把深刻的道理融入亲切、亲和、感人肺腑的演讲之中,深受广大青年听众的欢迎。

    1984年黑龙江省粮食厅李厅长得知他的事迹,亲自来肇东粮库看望他,送给他一支金笔,还鼓励他一番。从此,他更加自觉地忘我工作。

    1985年,孙根成上肇东电大中文系汉语言专业不脱产学习,单位给拿学费,每周六、周日学习。班级68人,他是班长。肇东教育界声望极高的包铭、钟声二位老师非常赏识他,包铭老师每次给他作文写评语,比他作文的字数还多。钟声老师把他的作文拿到全校当范文。 

    过去他遭遇坎坷时,没有沉沦;如今,风光了,他没有翘尾巴,仍然老老实实做人、做事。他要自强不息,要超过正常人,不但不给社会增加负担,而且还要活出个样来。此时,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他这样一个残疾青年,能找到可心的伴侣吗?
 

    1985年12月31日,经父亲的同事介绍,孙根成认识了一位四肢健全、容貌出众的漂亮姑娘谭兰英。这位姑娘有眼光,经过几次见面聊天,她对眼前这位身残志坚、口才出众、诗才难得、孝道善良的小伙深深地爱上了,不顾父母的反对,坚持来往。翌年春,谭兰英偷着只身从望奎农村来到肇东,住在城里的亲戚家。4月20日,她与心仪的孙根成喜结良缘。孙根成给了她未来生活的希望,给了她生活的情趣与浪漫,让她感觉到,与他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天,都是被倍加关爱和呵护的一天,所以,她感觉到跟根成在一起生活非常幸福。

    有一年情人节,他给爱人写了一首短诗:

    我的爱——献给爱妻

    对你的爱/选择用双手/把你捧着
    用一生的时间/温情的注视
    草丛芬芳/彩蝶飞舞/我不曾见
    一朵花盛开/足以温馨了我的鼻香
    爱情的蜜语/有千言万语
    而我只有两个字/爱你

    谭兰英的父母一直不接受这个残疾的女婿,不让他走进家门。直到小舅子要结婚,他给拿了彩礼钱,才让他出席婚礼宴席。席上,有位老学究,还有位望奎县中学语文老师,要他现场写对联,老学究出题:头一天是姑娘,二天是媳妇,写一副对联。

    孙根成从来没有写过楹联,他略微思忖,用他的话说,“蒙出一联”:

    上联:高楼闺阁书香女
    下联:宽厦洞房美妇人

    那位语文老师说不错,还主动解释了一番。

    老学究还不放过,又出题:厨房厨师做的菜肴如何?请用对联回答。

    孙根成张口就来:

    上联:高厨亚赛皇家宴
    下联:蟠桃王母涎香来

    那位语文老师拍手击节,赞不绝口,讲了康熙举办千叟宴的故事,还讲了王母娘娘举办蟠桃会,看着丰盛宴席,哈喇子流出来了,还大赞下联中“涎”字用得妙。老学究也对这位残疾小伙刮目相看了。

    岳父岳母承认他以后,他不忌恨,还经常有回报,逢年过节家里有什么好嚼果,岳父家就有什么好嚼果。岳父岳母逢人就讲姑爷多么有才。

    有才不能当饭吃,那个年月吃供应粮,孙根成夫妇喜得一女一男,四口之家,只有孙根成有城市户口,月领供应粮28斤,购买议价粮难买,又昂贵。他在粮库挣得少,生活十分拮据。他立志靠双手和智慧改变家庭贫困,走上富裕之路。1995年,他毅然地辞去了粮库工作,下海经商。

    商海深不可测,这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的残疾青年来说,未来的前途不可预测。
 

    孙根成有头脑,他看到了在肇东崛起的华润金玉公司的商机,签约当了原料代理商。他弟弟孙连成是金玉公司财务处处长,通过弟弟的关系,金玉公司子公司原料燃料公司总经理吴学友借给他十万元。他雇人、雇车,在十几个乡镇设玉米收购点,凭借多年在粮库工作的资源,做起了为金玉公司收购玉米的代理商。经过五年的创业打拼,站稳了脚跟,家庭生活也有了极大的改善。可是,好景不长,国家粮食改革,不允许个人经销粮食。他只好从金玉公司退出来,下一步何去何从?这个关乎事业前途的根本性问题又严重地摆在了他的面前。

    弟弟孙连成已在南方当了一家企业老总,身价过亿。弟弟恳切地对他说,二哥,你就别硬逞强了,我在南方打拼,不能照料咱妈,你和二嫂把咱妈伺候好就行了,你们家生活的一切费用,都由我全部负责。而根成却说,只有用自己的汗水和血水浇灌的果实,品尝起来才甘甜,才味美。让我在现实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是过寄生虫的生活,我就成了废人,无论从身体到精神,从思想到灵魂,变成一个无所事事、默默无为,成为靠别人施舍的高级乞丐。我需要你的爱,你的帮助,但绝不需要你的怜悯和施舍,我要用自己能力打拼的果实孝敬父母,供养儿女成人成才。同时,也坚实的奠定儿女心目中伟岸父亲的形象。一番话,说得弟弟热泪盈眶,向他伸出大拇指。
 

    2013年,在副市长刘文杰的倡议下,孙根成在甜城创办了残疾人爱心互助会,出任会长。凭着他的人格魅力,很快聚集了许多愿意互帮互助、愿意做奉献的残疾人,聚集了许多有爱心的企业家和慈善家。

    他的爱心助残团队越来越大,团队的企业家、慈善家捐款捐物不留姓名,钱有人专管,还有人监管,钱到不了他手。每年支出的每一笔都公示、开会报告,审计非常严格。
 
    他看到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死不起,活不起,在贫困线上挣扎,这正是他当年贫困时的现状。他站出来成为他们爱心互助的发起人,爱心互助会就是自己互相帮助,百帮一,千帮一,抱团取暖。有的残疾人突发疾病,没钱医治,互助会便借给他(她)钱,报销后奉还。若患大病,发动广大残疾人自愿募捐,钱不够了,就找企业家捐助。残疾人的孩子上不起大学,互助会捐助上学。二十多年来,共资助、捐助二三千人次,超三百万。在扶贫攻坚战中,冬季给农村特困户每家捐一吨煤取暖。还从劳保商店买服装,捐给农村残疾人。

    从2006年,他出任肇东市残联肢残协会副主席,抓资助残疾人工作。1989年他是肇东残疾人委员,肇东只有三人,负责走访、慰问、需求归纳整理、上报、解决。他兢兢业业,不辞辛苦。他说,每当帮助残疾人解决了一件事,别提多开心,看到残疾人兄弟姐妹露出笑脸,我比他们还开心。

    现在,他在哈尔滨道里区、道外区、阿城区、肇东、宋站、安达、兰西、青岗、海伦等地建立了11个工作室,负责给一级和二级的重度残疾人免费缴纳社保。

    孙根成想残疾人之所想,急残疾人之所急,办残疾人难办之事,创造性地做助残事业。一个本身就是残疾人,却全身心地投入助残事业,何等高尚!
 

    孙根成的爸爸1932年出生,带领妻子和三个孩子闯关东到达肇东,在一粮库一直从事没白日、没黑夜,又异常劳累和艰苦的搬运工作。十冬腊月爸爸扛麻袋,顺脸上的胡须淌汗,都冻成了冰溜子。由于积劳成疾,1990年,58岁的父亲患食道癌晚期,医生告诫,必须马上手术,否则就有生命危险,手术费需要几千元钱。

    当时,根成每月的工资只有几十元钱,还要养四口之家,三弟正在上大学,四弟和两个妹妹未成年。他到处筹集为爸爸手术的款项,结果到处碰壁。

    情急之下,他找到了当时的粮库书记张恩海,进了书记家的门,他就把双拐扔掉,“扑通”倒地,正直身子,双膝下跪,一边说明情况,一边痛哭流涕,跪求张书记伸出援手,拯救爸爸的生命。他说,我活到现在,只为父母下跪过,您是我第二个下跪的人,恳求您帮忙,如果爸爸不在了,妈妈和弟弟妹妹就没法活了。您要能够救助我家,您将是我们全家人的大恩人,我们没齿不忘。张书记被他的异常举动和感人肺腑的哭诉感动了,写张字条,让他第二天拿着到粮库财会股,偷着借给他三千元钱,手术费用百分之九十报销,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因此,爸爸顺利的做了手术,并进行了多次化疗和放疗,疗效显著。被医生判了“死刑”的爸爸,于2000年5月去世,多活了十年。有道是:男儿膝下有黄金,男子汉不会轻易给别人下跪的,除了父母和长辈。他说,我放下尊严下跪,换来了爸爸十年的生命,我觉得值了!

    爸爸走了,妈妈撑起了这个家。在孙根成的心目中,妈妈平凡而伟大。她个子较矮,身体单薄。可是,她曾拉车到野外,跳进两三米深的坑里挖黄土,然后把土一锹锹扔上坑沿,装上车,吃力地拉回家,又一块一块地脱坯,白手起家,盖起了三间土坯房。每年秋季,妈妈都要到收割完的庄稼地里拾捡稻谷。他在《母亲的发丝》这首诗歌里深情地写道:

    少年的我
    远望着母亲背上隆起的柴草
    宛如一座晃动的高山

    今年老妈妈89岁高龄,还能打麻将。晚年老妈妈一直住在孙根成家,根成的爱人特别孝顺,没跟婆婆红过脸,每天坚持给婆婆洗脚。根成也经常给妈妈洗脚,他蹲不下,每次坐在地上,让妈妈泡脚45分钟,然后他给搓脚、按摩。

    孙根成为了载着妈妈上周围附近各地周游,上公园进出方便,他买辆电瓶车,让妈妈经常坐车外出游玩,开心快乐。

    孙根成夫妇对老人孝敬,身体力行,儿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以父母为孝敬的榜样,对奶奶尊敬有加,照料备至。如今,两个儿女相继大学毕业,都在南方某单位担任重要职务。他们像爸爸一样,为人善良,工作认真尽力,坚守做人的底线。每周无论怎样忙,都必须跟奶奶视频。

    夫妻间幽默,你尊我让,充满欢乐。这一家,其乐融融,好不羡煞人也!
 

    孙根成是诗人,早期诗作丢失了几千首,现存两千余首。过去曾在《新青年》《三月风》《中国残疾人》《中国盲人月刊》《辽宁青年》《肇东报》上发表了百余首诗。

    他的自由体诗,几乎是信手拈来。今年8月24日,举办了孙根成诗歌朗诵会,朗读者激情地朗读了他的代表作《清明思父》,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

    几年前/弟弟从南方带回几瓶精品茅台
    我紧紧地收藏在家里面
    每顿都愿斟上几口的您/借着醉意才能缓解生活压力的忧烦
    有时您有些贪杯/还要遭到母亲的阻拦
    这几瓶酒我舍不得喝/想再次把您约到我的梦里面
    咱爷俩相对而坐
    我要为您一杯一杯的把盏/让您一辈子没有喝够的酒
    一次性舒爽地饮完
    借着酒兴央求您/把那重复得磨起耳茧的故事
    再次萦绕在我的耳畔
 
    这段诗,借着茅台,抒发对父亲的深情怀念,把失父而痛彻心扉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极大地打动了广大听众。

    喜欢文学的人,特别是喜欢诗歌写作的人,其情商必然甚高,经常沉浸在诗歌构筑的诗意王国里,这样的人不计较名利得失、物质追求,看中精神层面的阳光、雨露,身心必然快乐,格局大,心胸宽,悲天悯人,灵魂高尚。

    深切地期望家乡的“铁拐孙”,助残事业更加辉煌,诗意的人生更加宽广,正如家乡一位女诗人写他的一篇散文说的那样祝愿“他把阳光洒向角角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