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雕的诞生
文 / 车富国(肢体障碍)
雪雕是雕刻艺术的一种形式,主要是以雪当做塑形的材料。把雪先制成大小不一的固定形状,再结合图纸进行雕刻、塑形、打磨、修整。雪雕的雕主要是指塑形。
“堆雪人”是最原始的雪雕,雪雕是受堆雪人的启发一点点演变而来,北方每到冬季家家户户都会堆起一个个雪人,堆雪人是东北孩子们冬天里不可或缺的一项游戏,充满童年的乐趣。
雪雕是如何在哈尔滨诞生的?为啥最初叫雪塑?
哈尔滨雪雕的雏形是始于1963年的哈尔滨市第一届冰灯游园会。游园会上,由哈尔滨艺术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的学生吴乃光、曲维葆、穆方起和谢治民应邀用天然的雪塑成一个大象。四名学生运用雕塑的方法,将雪拌上少量的水一点一点往上拍,经两天努力,塑成了半雪半冰、颜色不甚洁白的大象。雪象长4米,高2米,身腰粗大,四肢壮实,两耳如扇,长鼻垂地后卷,尖细的长牙无法用雪做,就以冰代替。象身两侧各搭一块红色方布,其上分别写着“万象更新”和“五谷丰登”白字。人们还将一座两米多高的 7层木塔置于象背,并用水喷冻之,使其周身覆冰壳,檐角挂冰凌。这个雪象尽管是用原始的堆雪人的方法制作,并加了某些替代材料,艺术水准不甚高,但毕竟有了一定的艺术性。
那时不叫雪雕而是叫“雪塑”,也不是主角,只是个点缀而已
1988年1月18日,市教育委员会校外教育办公室在哈尔滨冰雪节组委会办公室的支持下,在斯大林公园组织有7区和哈尔滨铁路分局的16支代表队的80名儿童参加的哈尔滨市首届小学生雪塑比赛,塑造出了《冰城特产》、《米老鼠》、《唐老鸭》等一些形象。它们虽然没有超出堆雪人的艺术水准,但这却是哈尔滨市第一个有组织的群众性雪塑活动。上述雪塑实践活动,连同哈尔滨市举办的冰灯游园会以及组织的群众性、国际性的冰雕比赛所积累的经验,都为冰城雪雕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1988年连续几场瑞雪光顾哈尔滨,太阳岛上更是银装素裹,铺玉堆琼,雪深过尺。面对这难得大雪,风景区管理处处长张百令突发奇想,他的想法得到处领导班子的一致赞同。于是马上组织全处一百七八十名职工行动起来收集积雪,制作雪塑。大家早来晚走,迎风斗雪,用铁锹、斧头、菜刀、炉铲等原始的工具既塑又雕,有的还拿来喷雾器边往雪塑上喷水边用手抓雪往上拍……经过 7天奋战,在太阳湖及其南岸制成了弥勒佛、老寿星、圣诞老人、狮身人面像、大象、狮子、猫熊、鲸鱼等近20件雪塑,其中尤以梅花鹿和北极熊最为引人注目。
哈尔滨的雪塑最初以天然雪为原料。前三届在岛内及岛南的松花江面收集积雪。为了提高效率,有人在 140卡车的前保险杠焊上铁铲,像开推土机那样开着它在江上推雪,然后用车运进太阳岛公园。他们还以每立方米 3元钱的价格向附近农民收购积雪。天然雪由于含水量低、松软、粘合力差,制雪块困难,且二次运来的积雪沙尘多,并杂有树木的枯枝败叶,雕出的作品颜色不白,不抗风吹日晒,展出时间不长。1990年特意在亚布力滑雪场租来一台造雪机,却因为机械故障而无法使用。
1991年秋,市政府专款从加拿大购进了我市第一台造雪机,使雪雕的原料和质量有了一定保证,雪雕因而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第五届雪雕会首次部分使用人造雪,便造出了由该管理处高级工程师穆国康设计的14米高的古城堡,这是哈尔滨也是我国第一个雪建筑。
1993年秋,华文波主持管理处工作不久,又购进第二台造雪机,雪雕会的规模得以进一步扩大,除了群众雪雕比赛外,全国性的和国际性的雪雕比赛也相继举行。
尤其是1996年 1月增加了哈尔滨国际雪雕比赛之后,不仅为雪雕会增加了精品,而且冰城的雪雕艺术爱好者开阔了视野,通过交流提高了自己的艺术水平,同时也逐步改进了制作雪雕所用的工具。
哈尔滨制作雪雕,早期没有专用的工具,使的是自制的冰雕铲,就是焊上长钢筋把儿的木工刨刃,由于满足不了需要,锹、镐甚至匕首都用来制雪雕。一些国外参赛队使用的先进的雪雕工具为我们提供了样板,我们才陆陆续续使用上了合手的铲、刀、刀锯、铁拉板等美观实用、携带方便的整套雪雕专用工具。这样,制作出的雪雕质量更为精细。
制作雪雕首先要依照图纸建成一个木制结构的框架, 然后再以紧压的雪填充其中。这个木架也可以做为整个雪雕的框架来用。
然后用斧子和铲子为雪雕制作轮廓,斧子与铲子是制作轮廓的必备工具,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再进一步在细节上进行琢磨。
1996年2月哈尔滨举办的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和1998年1月在哈尔滨召开的第八届国际北方城市会议,从客观上为雪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1998年初的第十届雪雕会用雪量已达1万立方米,作品180件。
进入新千年,雪雕步入新的台阶,把“雪雕游园会”变更为“艺术博览会”,如今已举行了三十四届雪雕艺术博览会了!
哈尔滨的雪雕诞生于兆麟公园,成长于斯大林公园,兴起壮大于太阳岛。从此,哈尔滨的雪雕名扬中外,吸引了无数游人来到这个童话之岛!